您现在的位置:中医科 > 亚健康调理 > 面瘫 > 面瘫百科

面瘫百科

·RECOMMEND
面瘫的病因

  原因一、风寒侵袭导致面瘫:指出:面部如果受到风寒的侵袭,那么就很容易导致面瘫发生,因为这种情况下,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会因为受到风寒而发生的痉挛引起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迫、缺血,进而导致面瘫

  原因二、肿瘤引起的面瘫:临床上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患者是因为肿瘤的发生治疗不当而导致面瘫发病的。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面瘫。肿瘤包括: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原因三、中毒引起的面瘫:在平时很多人患上面瘫是因为中毒导致的,因为大家在平时要远离一切对身体有害的毒素物质,常见的可以引发面瘫的有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原因四、2导致的面瘫:一些面部2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面瘫发病,这是我们在平时需要高度警惕的。一般情况下,颞骨骨折、面部外伤是面瘫在2性原因中常见的。

  原因五、急性中耳炎感染导致面瘫:急慢性中耳炎,不要小瞧了此炎症,他是引起面瘫的主要的原因之一。较为常见的如中耳胆脂瘤,如果胆脂瘤侵蚀和破坏面神经骨管直接压迫到面神经就有可能导致面瘫。好多的面瘫患者是因为感染了病毒。病毒感染是导致面瘫的原因中常见的因素。常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特征为面瘫患者一侧周围性面瘫伴有耳廓疱疹出现,面瘫患者感觉剧烈耳痛,预后欠佳。

面瘫的症状

  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的分型)。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面瘫的危害

  1、眼角膜的损伤:面瘫的危害主要是眼睛刺痛或受到损伤。由于眼睛无法闭合,所以灰尘容易进入,而且可能会变得异常干燥。如果面瘫患者对眼睛不加保护,它也可能会发生溃疡,眼内感染,损害角膜。

  2、营养不良:患者面神经麻痹致咀嚼不便,进食量减少,可造成面瘫患者潜在的营养失调。

  3、多症并发,肝肾损害:长期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身体可能会出现相关病变,肝、肾、脏腑功能、微血循环系统都会受之影响,久而久之,则会导致脑、肾、脏腑功能衰竭、气血虚弱、阴阳失调、贫血、失眠、忧郁、面肌挛缩、联带运动、面肌痉挛、上睑下垂、精神病等病症的发生,危害人身健康、后果不堪设想。

  4、面部瘫痪,影响生活质量:多数面瘫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面瘫的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面瘫的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治疗面瘫

  上海宏康医院根据面瘫发病机理,采用针灸和面部推拿,激活面目神经,再配以名贵中草药进行调理,对面瘫治疗率达99.1%,是治疗面瘫的首选。

  上海宏康医院治疗面瘫过程:

  1.急性期(7~101之内)

  根据病情轻浅、初中经络的特点,采用浮刺法和巨刺法,配合解表祛风通络的中草药。

  2.缓解期(1个月左右)

  病情进入 期,采用经刺法,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合通经活络中草药。

  3.后遗症期(2个月未痊愈者)

  多见于顽固性面瘫患者,临床观察多见于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或伴发耳周面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者,该期治疗难度大、见效慢,主要采用透刺针法,并多用补法和灸法,运用扶正补气和通经活络中草药治疗,对于疗效一个月仍不理想者,要抱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有的患者甚至治疗长达1~2年之久,但只要坚持治疗,面瘫后遗症患者仍会逐渐 的。在针灸和中药治疗同时,我们还可以合并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西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佳。

预防面瘫

  多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避免过劳,减轻工作压力,感冒、牙痛或者中耳炎等疾病时要及时系统治疗。

  • 医院环境
  • 疾病导航
  • 其他科室
  • 上海医保医院环境
  • 上海公立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三甲医院网上挂号
  • 上海医院预约挂号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宏康医院|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意见反馈| 求贤纳才| 关于我们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0036551号-18 © 上海市宏康医院
内容申明:本站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74号 沪医广[2024]第03-18- G014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