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耳鼻喉科 > 中耳疾病 > 化脓性中耳炎 > 引起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呢?

引起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呢?

文章来源:上海宏康医院  发布时间:2021-09-25  
上海耳鼻喉科医院网上预约挂号

  引起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呢?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游泳啊、给婴儿喂奶啊等等都会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那么,具体有哪些因素是引起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呢?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为我们提供了几点建议。

  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提醒大家,近年来,像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这样的一些耳部疾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积极的了解发病的原因,以便好的进行预防措施,以减少病症的发病率。以下便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 有问题可咨询在线

  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

  1、咽鼓管途径:是常见的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

  (1) 婴幼儿因其咽鼓管的解剖生理特点,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等,炎症向咽鼓蔓延。

  (3) 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等,均可导致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

  (4) 急性传染病 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此型病变常深达骨质,酿成严重的坏死性病变。

  2、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外伤、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时,致病菌可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

  3、血行感染:极少见的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 把您的症状告诉,让为您判断您患病的原因


  【症状】化脓性中耳炎有什么明显症状表现

  1、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2、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3、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疑似症状.

  耳鼻喉解析:中耳炎如何诊断

  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鼓室修补术,重建鼓室、重获听力

  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耳鼻喉介绍,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炎等会导致鼓室的损害,出现鼓膜穿孔、鼓膜破裂等,从而使听力下降。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率先采用的“鼓室修补术”,针对治疗由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炎引起的鼓室损害、听力下降等疾病。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以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目前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已成功进行耳病鼓室成型、鼓膜修补术、听力重建等手术多例。

  点击此处详细了解多的治疗方法原理及费用


  “鼓室修补术”具有以下优势:

  1、可有效治疗耳病及并发症:鼓室修补术通过切除中耳及周围骨质中病变组织藏匿的腔隙,减少了病灶的残留,并听骨链的连续性。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目前已经将鼓室修补术升级,扩大了手术适应症,化脓性中耳炎。

  2、修复听骨链,重建听力: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穿孔鼓膜封闭形态接近正常,重建后听骨链的活动性及连续性良好,手术后听力会逐渐提高,3个月后明显提高。

  3、手术伤害小、并发症少:在显微镜下通过耳显微器械去除病变,同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具有手术伤害孝并发症少、效果好的优点。

  上海宏康医院看耳鼻喉医保高可

  对于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选择正规医院治疗时,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无论是技术设备,水平,都是一些小医院无法企及的。上海宏康医院作为“、医保定点”医院,收费严格按照上海市物价执行,详细确定适时治疗方案,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治疗费用产生,并在收费处有明确标示,治疗化脓性中耳炎费用合理、公开、透明。在治好病的前提下,可以费用的医保定点医院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实质性地帮助百姓节省医疗开支。上海宏康医院医保高比例可达 ,详情咨询

上一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原因          下一篇:耳朵流黄水是怎么回事?
  • 上海医保医院环境
  • 上海公立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三甲医院网上挂号
  • 上海医院预约挂号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宏康医院|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意见反馈| 求贤纳才| 关于我们

沪ICP备10036551号-18 上海市工商局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74 沪医广【2025】第02-27-G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