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就是中耳炎的进一步发展,病变由中耳腔发展到乳突腔。其实慢性中耳炎的病都有乳突炎症。该病可以分为慢性单纯性中耳乳突炎、慢性骨疡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性中耳乳突炎三种类型。严重的中耳乳突炎这种炎症往往会引发并发症,颅外并发症有迷路炎,耳后骨膜 下脓肿、耳后瘘管等向颅内发展会引起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得了该病要及时治疗。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中耳乳突炎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中耳乳突炎的病因有哪些
1.中耳炎引发的中耳乳突炎。无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均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其中以胆脂瘤型中耳炎常见,骨疡性中耳炎次之,急性中耳炎少见,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一般不出现并发症。
2.病人抵抗力差。年幼或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病人,机体抵抗力差,感染易扩散,为本病诱因。
3.耳部疾病。脓液引流不畅,如鼓膜穿孔被胆脂瘤、肉芽、息肉或异物等堵塞,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鼓膜穿孔太小,脓液不能或不能畅通地从穿孔处向外引流。中耳慢性化脓性炎症急性发作均易激发并发症。
4.本病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分,如肺、鼻、咽、淋巴结、骨等处的结核病处,或有肺结核病接触史。结核杆菌入侵耳部的途径有,血源性播散,原发病灶中的结核杆菌可传染至鼓室或乳突骨髓发病。
【症状】中耳乳突炎的症状有哪些若有类似症状,您可以咨询在线,请帮忙分析病情
1、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耳内流脓等在鼓膜穿孔、中耳内的脓性分泌物流出后应很快消失,但如果在穿孔1~21后,原来已经消退的症状再次出现或加严重,小儿并出现严重的胃肠症状如呕吐、腹泻,应考虑急性乳突炎的可能。
2、白细胞增多,多形核细胞增加,也是中耳乳突炎的症状。
3、乳突部皮肤肿胀、潮红,有明显压痛。
4、乳突X线拍片显示早期可见鼓窦及乳突气房阴影混浊,呈云雾状。
警惕:中耳乳突炎引起严重颅内外并发症
中耳乳突炎若不及时治疗不仅仅会引起听力下降,当炎症侵蚀骨质,还会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如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耳前骨膜下脓肿、耳源性颈深部脓肿;迷路炎、耳后骨膜下脓肿、耳后瘘管等。引起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有迷路炎、岩部炎、耳源性面神经麻痹等。
【慢性骨疡性中耳乳突炎咨询入口】【胆脂瘤性中耳乳突炎咨询入口】
下面为大家介绍中耳乳突炎的常规
一、药物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药物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病情,终究不是有效治疗的办法。目前市场上没有治疗中耳乳突炎的特效药,一些患者盲目吃药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中耳乳突炎患者一定要到医院进行规范的治疗,找到病因,对症施治才能科学治疗中耳乳突炎。
二、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该方法适用于成人,儿童由于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不宜采用。
【我的症状较轻,咨询治疗方法】【我的症状很严重,咨询治疗方法】
三、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中耳乳突炎的比较好方法,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乳突炎就是手术治疗中,效果比较好,疗效明显的方法。
四、单纯乳突切开术: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急性乳突炎需行乳突切开术者已大为减少经一般治疗后症状无好转,乳突气房已融溃蓄脓时,仍应及时行乳突切开术。
对于病情严重,需要手术的中耳乳突炎患者,我们推荐“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乳突炎效果显著
鼓室成形术以修复鼓膜和提高听力为原则,通过在徕卡高倍显微技术下呈现清晰术野,借助智能监护预警系统对手术区域内神经实行实时监护,精准去除中耳及周围骨质中病变组织藏匿的腔隙,减少病灶的残留,而不损伤面神经及正常组织结构,达到治疗中耳乳突炎,并听骨链的连续性和活动性的目的。术中运用的耳鼻喉动力系统对组织进行保护性消融,伤害小,出血少,性高,避免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听力显著提高,治疗中耳乳突炎疗效显著。
“鼓室成型术”治疗中耳乳突炎四大优势:
1、高清术野 实时监护:在徕卡高倍显微技术下提供了清晰术野,而智能监护预警系统对手术区域内神经实行实时监护,确保不损伤面神经及正常组织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手术的性。
2、 祛除病因 重建听力:利用耳显微技术,可精确定位耳部深处、隐蔽处的病变,进而保证一次性精准去除病灶,并通过修复鼓膜、 听骨链来达到重建听力的目的。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一样,需通过详细检查才能确定治疗方案,若需要了解关于中耳乳突炎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3、 疗效显著 无并发症:此项技术利用的是的耳鼻喉动力系统对组织进行保护性消融,1及黏膜及其他组织,有效地避免了术后并发症,使疗效有保证。
4、 层流手术室,无污染:首大配备5间拥有水平的手术间,采取生物洁净技术,将空气中直径大于0.5微米的尘粒阻挡在室外,真正达到手术室无菌无尘的环境,减少了患者术中感染的机会。
温馨提示:为了确保就诊服务质量,上海宏康医院耳鼻喉科每日号仅限15名患者,就诊患者请提前预约。
沪ICP备10036551号-18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74 沪医广[2024]第03-18- G014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