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腹壁疾病 > 疝气 > 哪些人容易出现疝气

哪些人容易出现疝气

文章来源:上海宏康医院 发布时间:2014-02-17
上海外科医院网上预约挂号

哪些人容易出现疝气?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缺少一颗会发现的眼睛。同样的,身体上的毛病也需要细心留意。下腹部鼓起一个包,是囊肿?是肿瘤?未必!指出:如果平躺下时这个肿物消失,手推着按着还能“咕噜”作响,很有可能是疝气中常见的一种,腹股沟疝。

称,出现疝气要及时治疗,因为等到疝气时间长了,或者变得大了,治疗相对麻烦,甚至出现局部坏死等问题。有些孩子在出生时就形成先天性的疝气,而有些人由于腹横筋膜先天就比别人薄,后天不注意,一些增加腹部压力的活动就会诱发疝气。

>>>免费咨询在线为您解答相关疑问<<<

上了年纪的男人:打个喷嚏就疝气

在男性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疝气的发生率渐高。到了60岁以上,男性大约有10%有疝气。解释,这主要是因为男性腹横筋膜较女性为薄弱,在年龄变大时,越来越萎缩,就好比一张渔网,网孔变稀,当患者便秘、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时,甚至是打个喷嚏,腹腔内的脏器就被挤入腹股沟或阴囊,形成疝气。

建议,上了年纪的男人,咳嗽时比较好捂住腹股沟,慢性长期的咳嗽容易因为压力而发生疝气,另外,要预防便秘,及时预防和治疗前列腺肥大。重要的是,积极治疗疝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疝气带来的危害。

正值壮年的男人:足球明星多发

卡卡、欧文、C罗、希勒、鲁尼、德罗巴、舍甫琴科……这些健硕的足球明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疝气。表示,剧烈运动容易引起疝气。足球明星几乎是疝气的重灾区,这是因为,运动员经常剧烈运动,用力过度常使腹腔压力突增,导致腹横筋膜容易撕裂,从而出现疝气。

“过强过度的运动是这类男性发生疝气的原因,比如快速的奔跑、举重等”。建议,该病在运动员中多发,而普通人平时也要注意不要做太过剧烈的运动,避免干太重的体力活,以防止发生疝气。

还在幼年的男孩:先天性疝

小儿的疝气一般是先天性的,没有什么预防方法,至于治疗上,家长要注意观察,一般来说,白天可以看到包块,晚上平躺时包块可以自行缩回或者按一下可以缩回去的小儿疝气,这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等到孩子10岁以上时,这时再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接受疝气治疗,因为,孩子年龄小,抵抗力低,不利于治疗。

>>>免费咨询在线,为您解答相关疑问<<<

疝气治疗:疝修补术,专治疝气

提醒,疝气无论位于哪个部位,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还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疝肿块可逐渐增大,疝气的危害也是很明显的。疝气如果不及时治疗,产生粘连、铅顿疝、绞窄性疝,自身免疫调节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不畅,疝嵌顿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10岁以上的男性,如果出现疝气,就应积极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球的外科医生对疝气的成因和治疗也提出的概念,传统的疝修补方式因为不能解决术后疼痛和高复发率难题而被放弃。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上公认治疗疝气理想手术方式,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学,采用高科技材料制成疝修补片或修补网塞修补腹股沟疝和腹壁疝。微创手术让患者不仅术中,术后也,所以不用担心术后的复发。整个手术过程仅需30分钟,切口小且皮内缝合,术后不需拆线,美容效果好。术后恢复快,一周后康复并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温馨提示:健康生活,幸福相随。患有疝气,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以免使病情恶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果您对疝气等相关问题还有疑问,建议您通过上海宏康医院“咨询”,免费与在线交流,将为您详细解答。

上海的外科医院
上一篇:什么是疝气 下一篇:疝气的危害严重吗
上海宏康医院外科普外科咨询
普外科
·PPH微创术
PPH痔疮微创术
·RPH痔疮自动套扎术
RPH痔疮自动套扎术
·安珂乳腺微创旋切术
安珂乳腺微创旋切术
·微创TAPP疝修补术
微创TAPP疝修补术
·超声定位静脉腔内化学消融术
超声定位静脉腔内化学消融术
·甲状腺微创术
甲状腺微创术
外科症状
  • 上海医保医院环境
  • 上海公立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三甲医院网上挂号
  • 上海医院预约挂号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 彩色超声诊断仪
  • 钬激光手术系统
  • PPH微创治疗仪
  • HCPT电凝电切仪
  • 电子胃肠镜
  • STORZ腹腔镜
  • 乳腺钼靶x线机
  • 韩国Dr、camscope电子肛肠成像检查系统
  • RPH连发式痔疮套扎器
  • 乳腺微创旋系统
宏康医院|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意见反馈| 求贤纳才| 关于我们

上海市宏康医院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0036551号-18 ©
内容申明:本站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74号 沪医广【2020】第11-14-G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