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肛肠疾病 > 内痔 > 内痔

内痔

文章来源:上海宏康医院 发布时间:2021-10-02
上海外科医院网上预约挂号

内痔

内痔是位于肛门齿线以上,截石位于3、7、11点处,无肛管皮肤所覆盖由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

13876122573360.png临床症状

内痔一般无疼痛感觉,中、后期可有肛门坠胀、瘙痒。如痔核脱出嵌顿,可致肿痛,糜烂、坏死,甚至化脓,继发肛瘘等证。宏康医院说,内痔的症状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Ⅰ期):痔核较小,质柔软,痔面鲜红色或青紫色,排便时痔核不脱出肛门外。排便时出血或便后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呈间歇性发作。

中期(Ⅱ期):痔核较大,隆起,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纳。便后出血比初期减少。

后期(Ⅲ期):痔核大,质地较硬,表面微带灰白色,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或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方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

3_1730119031.gif您是否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13876122573360.png形成原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辛辣生冷刺激,或饥饱失常,或因起居失慎,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房事过度,或因久泻久痢,长期便秘,妊娠生产,腹部肿瘤压迫等,均可使风湿燥热内生,气血不调,以致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内痔。

1、肛管静息压增高: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肛管静息压增高,内、外括约肌和血管间隙内压张力增大可引起静止期张力的增加,阻止血液的良好回流,肛周静脉肥大肿胀,引起内痔。

2、肛门括约肌下移:肛门括约肌在肛门处起到“塞子”的作用,排便时成形粪块压迫肛门括约肌,肛管上皮下间隙的平滑肌以及联合纵肌纤维收缩使肛门括约肌近端上提。

3、经常性的便秘及排便时过于用力屏气,可阻断静脉回流,造成肛垫充血性肥大,1长日久造成内痔的发病。

4、其他因素:如动静脉短路发生调节障碍、高淀粉酶血症、血脂异常等都会增加内痔的发生几率。

3_1730119031.gif根据您的病情及诊断病因,选择适合您的治疗方法

13876122573360.png常见危害

内痔不及早治疗会将产生一系列继发性危害和疾病。

1、便血、滴血、以及严重的喷血都将导致缺铁性贫血。

2、便秘、大便燥结,易于挤伤痔核以致便血,患者常因排便时很.1,所以强忍不便,使大便加干燥,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3、便血、疼痛和便秘的这种恶性循环,使人厌食,造成脾胃功能的失常以及整个肌体平衡失常以及营养不良,易导致肝肾疾病、肛裂、慢性结肠炎、肛瘘、肠癌等发生。

4、因分泌物增多溢出肛外,不仅污染衣物,还易引起疼痛湿疹,对于女性患者,还将会导致一些妇科疾病的发作等。

3_1730119031.gif内痔的危害严重,如何治疗比较好?

13876122573360.png治疗方法

内痔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例如:胶圈套扎法、注射、结扎法、红外线照射、冷冻等等,但这些都存在自身的局限,要么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伤害和副作用,要么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复发。

宏康医院则采用 ——PPH手术为患者治疗,术后24小时就能正常排便,无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PPH手术采用的是“保护肛垫”的治疗方式,在保留肛垫组织情况下,将部分内痔及痔上黏膜、黏膜下层组织环形切除约3-4cm,同时瞬间完成吻合,即达到了阻断痔上血管供应的目的,又将滑脱的多余的粘膜组织切除,达到向上悬吊固定肛垫的目的。

3_1730119031.gif内痔的治疗效果如何?点击这里进行详细咨询

13876122573360.png注意事项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忌食辛辣、醇酒厚味。

2、起居有常,工作劳逸结合。从事久站久立工作者,应适时变换体位。

3、注意肛门卫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4、应及时治疗腹泻、便秘、痢疾等疾病。

上海宏康医院外科普外科咨询
普外科
·PPH 术
PPH痔疮 术
·RPH痔疮自动套扎术
RPH痔疮自动套扎术
·安珂乳腺 旋切术
安珂乳腺 旋切术
· TAPP疝修补术
 TAPP疝修补术
·超声定位静脉腔内化学消融术
超声定位静脉腔内化学消融术
·甲状腺 术
甲状腺 术
外科症状
  • 上海医保医院环境
  • 上海公立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三甲医院网上挂号
  • 上海医院预约挂号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 上海宏康医院网上预约
宏康医院| 网站导航| 法律声明| 意见反馈| 求贤纳才| 关于我们

上海市宏康医院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10036551号-18 ©
内容申明:本站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代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若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74号 沪医广[2024]第03-18- G014 号